脑梗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发病机制多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等致供血中断,临床表现进展较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发病24-48小时见低密度灶、MRI早期可发现,治疗强调早期再灌注等;出血性中风分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出血因脑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起病急,脑出血常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剧烈头痛等,影像学检查头颅CT分别可见相应高密度影,治疗分别为控制血压等或防治再出血等;特殊人群中老年、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人群需特别关注,治疗或预防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一、定义与范畴
脑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中风又称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包含脑梗,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发病机制差异
脑梗:多因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栓塞等原因,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供血中断,进而发生缺血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是常见的脑梗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约半数以上的脑梗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病变有关。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主要是因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与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等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而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梗: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常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患者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典型表现,症状的具体表现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
出血性中风:起病较急,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脑出血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同时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血压通常明显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有短暂意识障碍。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早期就能发现脑梗死病灶,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早期脑梗诊断敏感性高,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高信号病灶,能更早地明确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出血性中风: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脑出血患者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五、治疗原则不同
脑梗:强调早期溶栓、取栓等再灌注治疗,若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且无禁忌证,可考虑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同时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例如,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的风险。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患者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当颅内压过高时,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对于大量脑出血、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要防治再出血,如使用抗纤溶药物等,同时针对动脉瘤等病因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动脉瘤。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老年人群:老年脑梗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变化相对复杂,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老年出血性中风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原因,病情可能更易恶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女性人群:女性中风的发病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相关,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女性脑梗患者在治疗用药时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女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可能影响,同时孕期发生中风的情况极为罕见但需特别谨慎处理,因为治疗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发生中风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人群,无论是脑梗还是出血性中风的预防和治疗都需要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在治疗过程中也要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
有既往病史人群:有中风既往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脑梗或出血性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人群在治疗当前中风疾病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治疗的影响,例如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