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是腹腔器官或组织经腹股沟区薄弱点等突出形成的疝,分斜疝和直疝。发病与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有关,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局部坠胀感,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定义
腹股沟疝气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域,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常见类型。
二、发病原因
(一)解剖因素
1.腹股沟管结构: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这一区域的腹壁肌肉和筋膜相对薄弱,为疝气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基础。在儿童时期,腹股沟管较为狭窄,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宽,但仍存在一定的薄弱倾向。
2.老年人因素:老年人常伴有腹壁肌肉退化、萎缩,腹股沟区的筋膜、韧带等结构也逐渐变得薄弱,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情况,长期腹内压增高,增加了腹股沟疝气的发病风险。
(二)腹内压增高因素
1.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会使腹内压反复升高,冲击腹股沟区薄弱部位,容易引发疝气。对于儿童来说,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导致咳嗽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2.便秘: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使得腹内压升高,长时间作用下可促使疝气形成。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了腹股沟疝气的发病几率。
3.重体力劳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部肌肉频繁用力,腹内压升高,腹股沟区承受的压力增大,若局部存在薄弱环节,就容易导致疝气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可复性肿块:早期腹股沟疝气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的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推送回腹腔后,肿块可消失。例如,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像核桃大小的肿块,平卧后肿块可自行回纳。
2.局部坠胀感:部分患者会感到腹股沟区有坠胀不适的感觉,尤其是在肿块出现时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腹股沟区有异常隆起,且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局部不适会让孩子感到疼痛或不舒适。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腹股沟疝气多为斜疝,肿块可突入阴囊。由于儿童的腹壁肌肉相对薄弱,且活泼好动,哭闹、剧烈活动等情况容易诱发疝气发作,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腹股沟区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腹股沟疝气直疝较为常见,肿块多呈半球形,基底较宽,不易回纳。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疝气发生后,回纳肿块时需特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腹内压骤变等情况引发其他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腹股沟区,站立位时观察有无异常隆起的肿块,平卧后用手轻柔推送肿块,判断肿块是否可回纳腹腔,同时还会检查肿块回纳后压迫腹股沟管深环(内环口),再让患者增加腹压,如咳嗽等,观察肿块是否再次突出,以此来鉴别斜疝和直疝等不同类型的疝气。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是否突出到疝囊内,对于诊断不典型的腹股沟疝气有一定帮助。例如,通过B超可以明确疝内容物是肠管、大网膜等具体组织,还能观察疝囊的大小等情况。
2.疝造影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诊断困难的腹股沟疝气,可能会采用疝造影检查,通过向疝囊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以更清楚地显示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和疝气的情况,但这种检查相对较少用,因为有一定的侵入性和辐射风险。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儿疝气:部分6个月以内的婴儿腹股沟疝气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因为婴儿的腹壁肌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可使用疝气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疝气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婴儿局部血液循环。
2.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使用疝气带缓解症状,但需定期评估病情,一旦出现疝内容物嵌顿等紧急情况需及时处理。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一般来说,除了上述特殊情况外,大多数腹股沟疝气建议手术治疗,如疝内容物经常突出,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或者出现疝内容物嵌顿、绞窄等情况时,必须急诊手术。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人工合成的补片来加强腹股沟区的腹壁强度,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更加谨慎,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六、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对于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2.避免剧烈咳嗽:有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规范用药,控制咳嗽症状。儿童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咳嗽发生的几率。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腹壁肌肉力量,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增加腹内压的运动,如举重等。成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儿童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家长要注意看护好儿童,避免儿童长时间哭闹、剧烈活动等,减少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同时,要关注儿童腹股沟区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关注自身腹壁情况,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控制好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以降低腹股沟疝气的发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快速起身、用力排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