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急性期有良肢位摆放,恢复期包括床上、站立与步行等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还有物理因子、作业等辅助康复训练方法,不同特殊人群康复锻炼各有注意事项。
一、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中风偏瘫患者的锻炼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且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进行。
二、急性期康复锻炼(发病1-2周内)
(一)良肢位摆放
1.仰卧位:头部垫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肩前屈约90°,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患髋下垫一个薄枕头,使髋内收,膝关节微屈;患腿外侧可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踝关节保持90°,防止足下垂。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100°,患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膝关节自然屈曲;健侧肢体可自然摆放。
3.患侧卧位:头部垫枕头,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指张开,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健侧下肢自然放置,轻度屈曲。
三、恢复期康复锻炼(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一)床上训练
1.翻身训练:患者先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腿抬起患腿,再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一侧摆动,借助惯性完成翻身动作。家属可在一旁协助,给予适当助力,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患者损伤。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虚弱的患者,需更加小心操作,以保证安全。
2.坐起训练:患者先由仰卧位变为侧卧位,然后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慢慢坐起。在坐起过程中,要注意头部的控制,避免头部过度后仰或前屈。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坐起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引起血压波动。
3.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和动态坐位平衡。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身体正直,双手自然放在腿上,然后尝试向不同方向转移重心,保持平衡。可以借助康复器具如平衡板等进行辅助训练,但要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逐步增加难度。
(二)站立与步行训练
1.站立训练:先进行床边站立,患者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放在床边或由他人辅助,慢慢将身体重心移向患侧,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站立训练需在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姿势正确,避免影响骨骼发育。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站立时的力度,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2.步行训练:在患者能够站稳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可借助助行器或他人搀扶,练习向前、向后、向侧方步行。步行时要注意患侧下肢的迈步动作,保持身体平衡。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步行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一)穿衣训练
1.穿脱上衣: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患者可坐在椅子上,将患侧上肢放入衣袖内,然后用健侧上肢帮助穿上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相反操作。对于身体协调性较差的患者,可使用专门的穿衣辅助器具,如穿衣棍等,以提高训练的便利性。
2.穿脱裤子:患者仰卧位,将患侧下肢屈曲,穿上患侧裤腿,然后伸直患侧下肢,再穿健侧裤腿。脱裤时相反操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裤子,方便训练。
(二)进食训练
1.坐位进食:患者坐在餐桌前,身体前倾,将食物放在视线范围内,用健手握住餐具,慢慢将食物送入口中。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食物的质地,从软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必要时可使用吞咽辅助器具。
五、辅助康复训练方法
(一)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适用于肌力较弱的患者,但要注意电流强度的调节,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引起不适为宜。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控制电流强度,避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合适的穴位和刺激强度。对于有出血倾向或皮肤感染的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二)作业治疗
1.手功能训练:通过使用握力器、拼图、编织等作业活动,训练患者的手部精细动作和力量。对于手部功能受损较严重的患者,可从简单的抓握动作开始训练,逐渐提高难度。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
六、特殊人群的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锻炼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与基础疾病的治疗相结合,避免相互影响。
(二)儿童患者
儿童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锻炼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训练内容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儿童的参与度。例如,通过玩球类游戏进行上肢功能训练,通过走平衡木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等。同时,要加强与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共同参与康复过程。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避免因运动装备不合适导致受伤。此外,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康复后的外观恢复,在训练过程中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同时,要根据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四)有基础疾病患者
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康复锻炼时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诱发心脏病发作。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在康复训练前后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饮食,防止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