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有多种常见症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健康检查来预防,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
一、中风的定义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主要是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
二、中风的常见症状
1.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然出现的面部、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一侧的手臂无法抬起,或者脸部一侧出现口角歪斜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言语不清、理解困难:患者可能说话含糊不清,或者难以理解他人的话语。这是由于脑部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视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丧失等,这是因为脑部视觉传导通路或视觉中枢受到影响。
头痛:可能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但缺血性脑卒中也可能出现。
头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平衡感失调,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影响了平衡觉相关的神经结构。
2.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发的严重头痛:通常比以往的头痛更为剧烈,性质突然改变,可能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升高有关,因为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力急剧上升,刺激呕吐中枢。
意识障碍:轻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重者可出现昏迷,这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大量出血会迅速影响脑部的正常功能,导致意识水平下降。
三、中风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发生病变的概率增加。一般来说,55岁以上人群中风的风险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逐渐老化,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等问题,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也会减退,使得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大。例如,65-74岁年龄组的中风发病率显著高于45-54岁年龄组。
2.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中风风险上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相似。不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女性绝经后中风风险可能会增加,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保护血管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血管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增加了中风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长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克,中风风险会明显增加。此外,高脂饮食,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的发生概率。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中风风险越高。
饮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律失常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从而增加中风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克,女性超过30克),中风风险显著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和血糖代谢紊乱等,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容易出现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重要诱因,进而影响脑血管的健康。
4.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壁损伤,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和破裂出血,同时还会促进血栓的形成。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数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还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此外,糖尿病还会导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影响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
高血脂: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心脏病:某些心脏病,如心房颤动,会使心房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就会引起脑栓塞,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他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也会增加中风的发生风险。
四、中风的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低(如130/80mmHg以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例如,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根据病情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高血脂:高血脂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适当增加运动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来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心脏病: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同时,要定期复查心脏相关指标,评估病情变化。
2.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不饮酒。
3.定期健康检查
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进行脑部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CT或MRI等),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脑血管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对于有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