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有局部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包括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皮肤病变及其他局部因素,全身原因有糖尿病、黄疸等;相关检查有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血糖及相关检查、肝功能等检查;应对建议包括一般处理和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老年、儿童女性外阴瘙痒各有注意事项。
一、外阴瘙痒的常见原因
1.局部原因
阴道炎症: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毛滴虫能消耗阴道内的糖原,改变阴道的酸碱度,破坏防御机制,从而引起外阴瘙痒,同时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等表现。研究显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约80%会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属于机会致病菌,当阴道内环境改变时易大量繁殖致病。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早期外阴皮肤呈粉红或白色,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外阴萎缩、性交困难等。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外阴皮肤疾病,可能与局部潮湿、搔抓等慢性刺激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病变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出现苔藓样变。
其他局部因素:
化学品刺激:使用不合格的卫生用品、紧身化纤内裤等,可对外阴皮肤产生刺激,引起瘙痒。例如,某些女性对卫生湿巾中的化学成分过敏,使用后会出现外阴瘙痒。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或内裤,导致局部细菌滋生,也可引起外阴瘙痒。
2.全身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症状。据统计,约1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出现外阴瘙痒等表现。
黄疸:黄疸患者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包括外阴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严重时可影响孕妇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对胎儿也有一定风险,如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等。
过敏反应:对某些食物、药物、化纤衣物等过敏,可引起外阴及全身过敏反应,出现外阴瘙痒,常伴有皮疹等表现。
二、外阴瘙痒的相关检查
1.妇科检查
医生会对外阴进行观察,查看外阴皮肤有无充血、红肿、皮疹、溃疡、萎缩等情况,同时会检查阴道分泌物的性状、颜色、量等,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阴道分泌物检查
显微镜检查:通过湿片法或革兰染色等方法检查阴道分泌物中有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芽孢及菌丝、线索细胞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症及炎症的类型。例如,查找滴虫时,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活动的滴虫;查找假丝酵母菌时,可发现芽孢和菌丝。
pH值测定:正常阴道分泌物pH值在3.8-4.4之间,滴虫性阴道炎时阴道分泌物pH值>5-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阴道分泌物pH值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分泌物pH值>4.5。
3.血糖及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糖尿病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需要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例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4.肝功能等检查
对于怀疑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全身原因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的测定,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胆汁酸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
三、外阴瘙痒的应对建议
1.一般处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建议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要勤换内裤,内裤应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以减少对外阴皮肤的刺激。例如,每天更换一次内裤,清洗后在阳光下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避免搔抓:搔抓可能会导致外阴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加重瘙痒症状。要告诫患者尽量克制搔抓的欲望,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瘙痒感。
注意饮食: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有助于缓解因糖尿病引起的外阴瘙痒。一般来说,要限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优质蛋白等的摄入。
2.针对病因治疗
阴道炎症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未婚女性或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氟康唑等药物,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多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可口服或局部用药。
外阴局部皮肤病变治疗:
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控制瘙痒,如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等,也可采用激光治疗等方法,但需在医生的专业操作下进行。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缓解瘙痒,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等刺激。
全身疾病治疗:
糖尿病: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以及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缓解外阴瘙痒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延长孕周,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同时需要加强胎儿监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分娩时机等。
四、特殊人群外阴瘙痒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外阴瘙痒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胎儿。首先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如果出现外阴瘙痒,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避免口服抗真菌药物。
2.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容易出现外阴瘙痒。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选择宽松、柔软的内裤。同时,要关注是否合并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果瘙痒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合适的治疗,避免因搔抓等导致外阴皮肤破损感染。
3.儿童
儿童外阴瘙痒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尿布皮炎、蛲虫感染等原因引起。要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尿布。对于蛲虫感染引起的外阴瘙痒,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选择温和、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