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因病灶类型、患者年龄、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不同而有差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典型超声特征,盆腔异位内膜病灶包括腹膜型和子宫肌层型有相应表现;育龄期与绝经后女性B超表现有差异;规律运动可抑制病灶发展,缺乏运动不利,高雌激素饮食刺激病灶生长,富含抗氧化剂饮食有保护作用;既往盆腔手术史和炎症史会影响B超表现,检查时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的常见表现
(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典型超声特征
囊肿形态:多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其边界多较清晰,但由于异位内膜的反复出血,囊壁可能增厚。例如,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囊肿囊壁厚度常>3mm。
内部回声:囊肿内部回声多样,典型表现为密集的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性血液积聚、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碎屑所致。部分囊肿内部可出现分隔,分隔的存在与异位内膜的生长和出血情况有关。
囊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囊肿与周围组织常有粘连,这在超声上表现为囊肿与子宫、卵巢周围组织的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这种粘连情况在有过盆腔手术史或反复盆腔炎症等病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既往的手术操作或炎症反应容易导致组织粘连。
(二)盆腔异位内膜病灶
1.盆腔腹膜型异位灶
超声表现:在盆腔腹膜上可见到一些微小的病灶,超声可能表现为腹膜局部的增厚、隆起或不规则的高回声结节。这些病灶往往较小,直径多在数毫米至1cm左右,容易被忽视。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且有盆腔不适症状的患者,仔细扫查盆腔腹膜有助于发现这些微小病灶。例如,在一些研究中,通过高分辨率超声对盆腔腹膜的扫查,发现了一些常规检查容易遗漏的腹膜型异位灶。
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这类病灶可能随着月经周期出现相应的变化,在月经前期可能会有轻度的增厚或回声改变,而在月经后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或回声改变,但这种变化相对较为细微,需要结合月经周期进行动态观察。对于有月经周期相关盆腔症状的患者,结合月经周期进行超声检查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灶情况。
2.子宫肌层异位病灶(子宫腺肌病表现)
子宫形态改变:子宫可能出现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增大,以均匀性增大较为常见于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不均匀性增大则多见于腺肌瘤型子宫腺肌病。例如,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体积可能会增大至正常子宫体积的2-3倍,而腺肌瘤型子宫腺肌病则可在子宫肌层内见到局限性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边界多不清。
肌层回声改变:子宫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回声改变,正常的子宫肌层回声被杂乱的异位内膜回声所替代。在超声上表现为肌层内散在的小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这些区域与周围肌层的界限不清晰。对于有月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等症状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层的这种异常回声改变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而且,不同年龄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的子宫腺肌病可能相对更具活动性,而绝经后妇女的子宫腺肌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超声表现仍有其特点。
二、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的差异
(一)育龄期女性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此阶段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较为常见。由于卵巢功能活跃,异位内膜的出血等活动较为频繁,囊肿内部回声的多样性可能更为明显,且囊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可能因育龄期女性盆腔组织的活性较高而相对更易发生。例如,年轻的育龄女性可能因为多次月经周期的影响,囊肿内部的点状回声变化更为频繁。
2.子宫腺肌病表现:育龄期女性的子宫腺肌病可能与生育、内分泌等因素相关。此时,子宫肌层的异常回声改变可能与内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在月经前后子宫肌层的回声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与育龄期女性的激素水平波动相关。
(二)绝经后女性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绝经后女性的卵巢功能衰退,异位内膜的活性降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会出现萎缩的表现。超声上可能表现为囊肿体积缩小,内部回声相对均匀化,囊壁可能相对变薄。但需要注意的是,绝经后女性仍有少数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可能,所以仍需密切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
2.子宫腺肌病表现:绝经后女性的子宫腺肌病通常会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逐渐萎缩,子宫体积可能会逐渐缩小,肌层内的异常回声改变也可能会有所减轻。但在一些情况下,仍可能存在残留的异位病灶,超声检查时需要仔细辨别与正常萎缩子宫肌层的差异。
三、不同生活方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的影响及相关应对
(一)运动习惯
1.规律运动的影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盆腔血液循环可能相对较为通畅,这可能对盆腔内异位内膜病灶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超声上,可能观察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盆腔腹膜型异位灶的活性可能降低等情况。例如,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盆腔内病灶的超声表现可能相对稳定,囊肿的大小变化不明显或增长缓慢。
2.缺乏运动的影响:缺乏运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血液循环可能相对较差,不利于异位内膜病灶的代谢和修复。超声上可能会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盆腔腹膜型异位灶可能相对更为活跃,出现增厚或回声改变更为明显等情况。所以,建议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可能对改善B超下的病灶表现有一定帮助。
(二)饮食因素
1.高雌激素饮食的影响:长期摄入高雌激素含量的饮食,如过多食用蜂王浆、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可能会刺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在超声上可能表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增长加速,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肌层回声改变可能更为明显。所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多摄入高雌激素的食物,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对异位病灶的刺激。
2.富含抗氧化剂饮食的影响:富含抗氧化剂的饮食,如新鲜的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等)、水果(如蓝莓、橙子等),可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超声上可能观察到病灶的进展相对缓慢,例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增长速度减慢,盆腔腹膜型异位灶的活性降低等。所以,建议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改善身体内环境,对B超下的病灶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四、不同病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的影响
(一)既往盆腔手术史
1.对B超表现的影响:有既往盆腔手术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组织的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粘连情况更为复杂。超声上可能会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更为严重,边界更加不清,甚至可能出现肠管与卵巢等组织粘连的情况,导致超声图像上出现复杂的回声改变。例如,曾经有过剖宫产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粘连可能会影响对卵巢和子宫肌层异位病灶的超声观察,需要更加仔细地扫查和分析超声图像。
2.应对建议:对于有既往盆腔手术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详细询问手术史,以便更好地分析超声图像。在检查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切面扫查,注意观察组织之间的关系,避免因手术导致的解剖结构改变而遗漏病灶或误诊。
(二)既往盆腔炎症史
1.对B超表现的影响:既往有盆腔炎症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炎症可能会加重异位内膜病灶的炎症反应。超声上可能表现为盆腔腹膜型异位灶更为明显,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周围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囊肿边界模糊,子宫肌层异位病灶周围的炎症也可能使肌层回声改变更为复杂。例如,有盆腔炎病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超声下可能看到盆腔腹膜有明显的增厚和高回声改变,卵巢囊肿周围有炎性渗出的表现。
2.应对建议:对于有既往盆腔炎症史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超声检查时要重点关注盆腔炎症对异位病灶的影响。结合患者的病史,综合分析超声表现,在诊断和评估病情时要考虑到炎症因素对病灶的叠加作用,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