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发生后,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细胞膜的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失调,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内,从而引发细胞毒性水肿。同时,血脑屏障受损,血浆成分渗出到血管周围的组织间隙,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通常在脑梗塞发病后的25天达到高峰期。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在这个时间段内,脑水肿的程度较为严重,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也较为明显。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观察到大量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的25天内,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的水肿范围明显扩大,中线结构移位等表现也更为突出。部分患者的脑水肿高峰期可能会提前或延迟。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范围较大,水肿形成迅速且程度较重,可能在发病后的12天就出现脑水肿高峰期。而一些小灶性脑梗塞患者,或者机体代偿能力较强的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可能会延迟至发病后的7天左右。
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同时,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对于严重的脑水肿,如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等,以缓解脑组织的受压情况。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同时,要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