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经粪-口传播一般人群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儿童易现高热惊厥病情变化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粪便常规可发现异常粪便培养是确诊关键需抗感染并支持对症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尤其针对免疫力低人群。
一、定义与病原体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志贺菌属分为A、B、C、D四群,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健康人群摄入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致病。
二、临床表现
1.一般人群:急性期多有发热、腹痛、腹泻症状,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较多。
2.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相较成人易出现高热、惊厥等,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脱水征象等。
3.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症状常不典型,易被忽视,需留意整体健康状况变化,如有无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
2.粪便培养:是确诊关键,能明确是否存在志贺菌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以排除其他类似肠道疾病。
四、治疗原则
采用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志贺菌感染(具体药物依药敏试验),同时注重支持对症治疗,如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儿童需尤其关注补液情况,防止严重脱水。
五、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确保食物充分煮熟,不饮用生水。
2.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习惯。
3.环境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处理粪便,避免水源污染。尤其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需严格做好预防,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