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尿路感染由解剖因素(女婴尿道短且外口近肛门、男婴可能包茎易致细菌侵入)、生理因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医源性因素(医疗操作不规范、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引感染)、血行感染(细菌可随血液循环达泌尿系统引发感染)等因素引起。
解剖因素:新生儿尿道短,女婴尿道短且外口暴露,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可能存在包茎等情况,这些解剖结构特点使得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并上行感染膀胱、肾脏等部位。女婴尿道长度约1cm,外口靠近肛门,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很容易从肛门周围污染尿道进而引发感染;男婴若存在包茎,包皮内易积聚污垢,细菌滋生,也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生理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弱。例如,新生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分泌型IgA,不能很好地在尿道局部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使得细菌更容易在泌尿系统定植并引发感染。
医源性因素:在新生儿医疗操作过程中,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如果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将细菌引入泌尿系统,导致尿路感染。例如,导尿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就可能使尿道黏膜受损,细菌乘虚而入引发感染。此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新生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为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在泌尿系统繁殖的通路。
血行感染:新生儿时期,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引起感染。例如,新生儿患有败血症时,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肾脏等泌尿系统部位,从而引发尿路感染。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当有局部感染灶时,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循环,而新生儿的肝脏等器官对细菌的清除能力相对有限,使得细菌有机会到达泌尿系统并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