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志贺菌属即痢疾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荚膜、芽孢,分4个血清群,各群特点不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袭结肠黏膜致相关症状。
痢疾志贺菌(A群):是毒力最强的一个菌群,可产生外毒素,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能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如高热、剧烈腹痛、脓血便等,且易导致中毒性痢疾等严重并发症。
福氏志贺菌(B群):在我国引起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菌群,其感染易转为慢性,病程迁延,可能与福氏志贺菌能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形成持续感染有关,不同地区的流行菌株可能有所差异,在儿童和成年人群中均可引起发病,儿童感染后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鲍氏志贺菌(C群):较少见,其引起的痢疾症状轻重不一,有的类似轻型痢疾,有的可呈重型表现,在全球不同地区均有散发或局部流行情况,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感染鲍氏志贺菌后更易出现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的情况。
宋内志贺菌(D群):通常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多为轻型痢疾,表现为轻度腹泻、稀便等,但也可出现暴发流行,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儿童感染宋内志贺菌后,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重型。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等是常见的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志贺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更容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较长。志贺菌侵入人体后,主要侵袭结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的痢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