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发生与解剖结构与支持组织薄弱受损(如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衰退致韧带弹性张力降低)、瘦长体型及青少年营养不佳致腹壁支撑弱、长期腹内压骤降(如长期卧床后站立、多次妊娠产后)、慢性消耗性疾病致腹壁肌肉萎缩、长期剧烈运动及先天性韧带松弛等因素有关。
一、解剖结构与支持组织因素
胃的正常位置依赖于周围结构的支撑,如膈肌的悬吊作用、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和胃膈韧带等的固定。若这些支持组织薄弱或受损,会使胃的固定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胃下垂。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衰退,支持胃的韧带等结构弹性减弱、张力降低,易导致胃下垂发生。
二、体型因素影响
瘦长体型人群易出现胃下垂,这类人群往往腹壁脂肪较少,腹壁松弛且腹肌薄弱,对胃的支撑作用减弱,使得胃容易向下移位。此外,青少年时期若营养状况不佳,可能影响身体正常发育,包括腹部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为日后胃下垂埋下隐患。
三、腹内压改变相关原因
1.长期腹内压骤降:如长期卧床后突然站立,腹腔内压力迅速改变,胃失去原有的稳定支撑环境,可能导致胃位置下移;多次妊娠的女性,妊娠期间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分娩后腹内压急剧下降,胃的位置随之改变,增加胃下垂风险。
2.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结核病等)时,身体处于消耗状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丢失,导致腹壁脂肪减少、肌肉萎缩,进一步削弱对胃的支持力量,易引发胃下垂。
四、其他相关因素
长期剧烈运动也可能与胃下垂有关,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干扰胃的正常位置稳定性,尤其对于本身支持组织相对薄弱的个体,更易因运动导致胃下垂发生。另外,一些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韧带松弛等,也会使胃的固定结构先天发育不良,增加胃下垂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