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可因膈肌位置下降致胃等脏器支撑减弱、腹肌力量减弱无法稳固支撑、胃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固定约束、瘦长体型因腹腔脂肪少支撑弱、暴饮暴食使胃扩张及饭后剧烈运动影响胃位置、慢性消耗性疾病致全身肌张力降和长期卧床致肌肉松弛等因素引发。
一、膈肌位置下降
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肌肉结构,正常情况下膈肌的收缩等功能有助于维持腹腔脏器的相对稳定位置。当膈肌位置下降时,其对腹腔脏器的支撑作用减弱,从而使胃等脏器容易出现位置下移,引发胃下垂。
二、腹肌力量减弱
腹肌在腹腔内起到支撑固定脏器的关键作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年老体弱等情况可导致腹肌力量减退,无法有效地对胃进行稳固的支撑,使得胃的位置容易发生改变,增加胃下垂的发生风险。
三、胃周围韧带松弛
胃的正常解剖位置依赖周围韧带的固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出现生理性退变,或者受某些疾病(如胃部手术等造成韧带损伤相关疾病)影响时,胃周围韧带会逐渐松弛,进而使胃失去正常的固定约束,容易向下移位形成胃下垂。
四、体型因素
瘦长体型的人群相对而言腹腔内脂肪含量较少,对胃等脏器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相比正常体型或肥胖体型的人更易出现胃下垂情况。
五、不良生活方式影响
1.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急剧扩张,超出其正常的承受范围,长期如此会影响胃的正常位置维持,增加胃下垂发生几率。
2.饭后立即剧烈运动:进食后胃内充满食物,此时进行剧烈运动,会使胃受到震荡等影响,不利于胃保持正常位置,长期下来易引发胃下垂。
六、疾病因素
1.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长期患有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会导致全身肌张力下降,包括腹部肌肉及维持胃位置的相关组织肌张力降低,从而增加胃下垂发生可能。
2.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人群由于身体活动量极少,全身肌肉包括腹肌等处于松弛状态,对胃的支撑固定作用减弱,也容易出现胃下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