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尿道腔因多种原因致异常变窄,含先天性及后天因素,患者有排尿困难等表现;尿道结石治疗分小结石可通过多饮水和运动促排、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部分中下段结石需考虑特殊人群、手术取石用于大结石等情况且不同年龄有差异。
一、尿道狭窄的含义
尿道狭窄是指尿道腔因各种原因出现异常变窄的病理状态。其成因多样,先天性因素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后天因素包括尿道损伤(如骑跨伤、骨盆骨折致尿道损伤后修复不良)、尿道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导致尿道瘢痕形成)等。患者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初始排尿费力、尿线变细,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因发病原因不同可能有差异,例如男性因尿道较长且更易受外伤等因素影响,相对更易发生尿道狭窄。
二、尿道结石的治疗
(一)根据结石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1.小结石处理:对于直径较小(一般≤0.6厘米)且表面光滑、位置利于排出的尿道结石,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每日保证2000毫升以上的尿量,同时适度进行跳跃、跑步等运动,借助尿液冲刷作用促进结石自行排出,此方式尤其适用于一般状况良好、无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但需密切观察排尿情况,看结石是否随尿液排出。
2.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部分尿道中、下段的结石,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将其击碎成细小颗粒,以便后续随尿液排出。该方法需考虑结石部位、大小等因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需谨慎评估,因为冲击波可能对相关组织有一定影响。
3.手术取石:当结石较大、嵌顿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采取手术取石。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尿道镜下取石术,通过尿道镜进入尿道找到结石后将其取出;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要开放手术取石,但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需更关注局部护理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手术耐受性等方面有差异,儿科患者需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术后的精细护理,避免对尿道造成二次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