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需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行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规范治疗,运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药物治疗,中医据辨证分型论治及用中成药辅助,因有癌变风险需依萎缩程度、有无肠化生等个体化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活检,特殊情况如老年、有手术史等需综合评估调整监测方案。
一、病因治疗
若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依据相关指南,通常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合等,通过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延缓萎缩进展。
二、药物治疗
1.胃黏膜保护剂:常用药物有硫糖铝、瑞巴派特等,这类药物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
2.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适用于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症状并促进胃黏膜修复。
三、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可根据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进行论治。例如,脾胃虚弱型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等健脾益气;胃阴不足型可选用益胃汤等滋阴养胃;肝胃不和型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和胃。部分中成药如胃复春片等也可用于辅助治疗,有一定改善胃黏膜病变的作用,但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四、内镜监测
由于萎缩性胃炎存在一定癌变风险,尤其是中-重度萎缩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一般建议轻度萎缩者每1-2年复查1次胃镜,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生者每6-12个月复查1次。对于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者,可能需进一步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不同年龄患者的监测频率及具体处理需个体化,如老年患者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监测时需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性;有既往胃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内镜监测方案应根据原发病情况调整,以平衡监测收益与可能的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