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会引发皮肤黏膜黄染、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若未及时控制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会导致胆红素脑病,出现嗜睡、惊厥等表现,严重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易受影响需密切观察和处理。
一、皮肤黏膜黄染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是皮肤、黏膜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出现黄疸,且黄疸进展迅速,程度较重。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皮肤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巩膜也会黄染。这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大量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相对不足,使得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沉积在皮肤、黏膜等组织中引起黄染。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肝脏功能相对更不成熟,黄疸可能出现得更早、程度更重,需要更密切观察。
二、贫血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从而引起新生儿贫血。轻度贫血时可能仅有面色稍苍白等表现,重度贫血时则可出现面色苍白、气促、心率加快等症状。这是因为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代偿会出现心率加快等表现。早产儿本身造血功能相对较弱,若发生溶血性黄疸导致贫血,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加强监测和适当干预。
三、肝脾肿大
部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会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这是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增强,肝脏、脾脏等造血器官代偿性增生,从而出现肝脾肿大。对于新生儿来说,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胆红素脑病相关表现(严重情况下)
如果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未能及时控制,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早期可出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退等表现;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双眼凝视、惊厥、角弓反张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尤其对于早产儿等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的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一旦出现相关表现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