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类,肿瘤性主要为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在风险,非肿瘤性涵盖炎性、错构瘤性等;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部分无症状部分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治疗一般用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方式;儿童直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需谨慎检查治疗,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病选安全方案术后密切观察。
一、定义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类病变。
二、分类
1.肿瘤性息肉:主要为腺瘤性息肉,细分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潜在风险;2.非肿瘤性息肉:涵盖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炎性息肉多因肠道炎症刺激引发,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群体。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肠炎等炎症反复刺激,可致使直肠黏膜出现息肉样增生;3.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提升发病几率。
四、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粪便表面带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息肉脱出肛门外等表现,较大息肉可能引发肠道梗阻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2.结肠镜检查:为诊断直肠息肉的主要手段,能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取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3.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精准度不如结肠镜。
六、治疗原则
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治疗方式,对于有恶变倾向的息肉或较大息肉需完整切除,并定期进行随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直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检查时需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治疗应谨慎,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过度损伤;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检查及治疗前需评估心脑血管等功能,选取安全的诊疗方案,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状况,注重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