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通过粪-口、密切接触传播,人体自身防御机制可抵御但防御机制减弱时易发病,不同人群因免疫等因素感染风险不同,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有不同感染特点
一、病原体方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侵袭,而成年人若生活中不注意卫生也有感染风险。例如,若儿童食用了被志贺菌污染的生冷食物,就容易引发感染;成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注意手卫生,接触污染物品后经手-口途径也可能感染。
二、传播途径方面
1.粪-口传播: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途径。当志贺菌污染了水源,如被污染的井水等,人群饮用后就会感染;如果食物在种植、加工、售卖过程中被志贺菌污染,人食用了这些食物也会发病。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经常在外就餐且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抵抗力相对较弱,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更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志贺菌引发细菌性痢疾。
2.密切接触传播:在日常生活中,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时未做好防护,接触患者的粪便、呕吐物等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正确洗手,再接触自己的口部等,也可能导致感染。儿童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由于人员密集,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儿童感染细菌性痢疾,容易在集体环境中传播给其他儿童。
三、人体防御机制方面
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志贺菌的侵袭。但当人体防御机制减弱时就容易发病。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细菌性痢疾的几率。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对志贺菌的抵御能力,血糖控制不佳时更易受志贺菌感染引发细菌性痢疾。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状况不佳,也会影响自身防御机制对志贺菌的抵御,从而容易患上细菌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