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其发生与遗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过量饮酒及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预防可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增膳食纤维减红肉加工肉、戒烟限酒、45岁以上普通人群及有家族史等人群定期结肠镜筛查、炎症患者控炎症肥胖者合理运动控体重来降低发生风险。
一、何为大肠肠息肉
大肠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之一,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个体发病风险显著增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等均会增加大肠肠息肉的发生几率,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刺激肠黏膜,也易引发息肉形成。
二、大肠肠息肉的预防措施
(一)优化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用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等),此类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息肉发生风险;同时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取,因为这类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不利于肠道健康。
(二)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害肠道黏膜,增加肠息肉发生概率,而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间接影响肠道环境,所以应严格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三)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
45岁以上普通人群建议常规开展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对于有大肠肠息肉家族史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者,需更早开始筛查,一般建议从青春期或更早年龄开始密切监测;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筛查时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与方式。
(四)控制慢性炎症与体重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炎症,因为长期炎症刺激是诱发肠息肉的重要因素;对于肥胖人群,通过合理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可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因为肥胖与肠息肉的发生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