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肌腱炎需专业医师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评估以制定个体化方案,非药物干预包括避免加重活动让肌腱休息、急性期适当冷敷、急性期后热敷及专业指导下的康复锻炼,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医生评估下的局部注射抗炎药物治疗,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殊性,注意物理治疗温度控制、康复锻炼强度及医疗干预的安全规范以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一、评估诊断
儿童慢性肌腱炎首先需由专业医师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了解症状持续时间、活动相关诱因等)、体格检查(观察肌腱部位有无肿胀、压痛等表现)以及必要时结合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评估肌腱损伤程度及炎症状态,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非药物干预
1.休息与制动:避免导致肌腱炎加重的过度活动,让受伤肌腱充分休息,防止炎症进一步恶化。例如,若儿童因过度运动引发手部肌腱炎,应减少相关剧烈运动。
2.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期(一般指症状出现初期24~48小时内)可适当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数次,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冻伤儿童皮肤。
热敷:急性期过后(通常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温度以儿童能耐受为宜,避免烫伤。
康复锻炼: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肌腱拉伸与力量训练,逐步恢复肌腱的柔韧性和力量,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三、医疗干预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在医生评估下采取医疗干预措施,如局部注射抗炎药物(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但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四、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例如,在物理治疗中,冷敷、热敷的温度控制要精准,避免因温度不当对儿童皮肤及组织造成损伤;康复锻炼要依据儿童年龄、体能等调整强度,确保安全且有效;医疗干预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及治疗的安全规范,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恰当治疗手段,始终以保障儿童健康与安全为首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