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诊断依靠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类型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找病因及结合血常规血清学等其他检查全面评估,治疗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时的根除治疗、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并调整饮食。
一、诊断评估
1.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等情况,同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能明确炎症的程度(如轻、中、重度)、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这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有差异,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出现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等表现,组织病理可见腺体萎缩等改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常用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检测。若检测结果阳性,需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病情。
3.其他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血清学检查能辅助判断胃黏膜萎缩等相关情况,对于一些特殊表现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此类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
二、治疗策略
1.病因治疗:若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目前多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等方案,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临床指南,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等综合决定。
2.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腹胀、早饱等)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保护胃黏膜,缓解症状;若存在胃酸分泌过多相关症状,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3.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慢性胃炎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等,且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成人药物;老年人患慢性胃炎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对胃刺激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还要注意其饮食习惯的调整,如少食多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