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致头颈部向患侧偏斜,病因包括子宫内胎位不正、胸锁乳突肌缺血性坏死,婴儿期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肿块后渐挛缩偏斜,年龄增长后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治疗半岁以内非手术(手法按摩等)、半岁以上手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婴儿期需专业指导轻柔按摩复诊,儿童青少年期错过时机要评估手术及配合康复训练随访。
一、定义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进而引起头颈部向患侧偏斜的先天性畸形。
二、病因
1.子宫内胎位不正:胎儿在子宫内头部位置偏斜,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迫,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继而出现纤维性挛缩。
2.胸锁乳突肌缺血性坏死:分娩时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器械损伤,引起局部出血、血肿,后续血肿机化、挛缩,影响肌肉正常结构与功能。
三、临床表现
1.婴儿期:出生后数天至3周左右,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肿块,质地较硬,呈椭圆形或条索状,无压痛。随后肿块逐渐缩小,约2~3个月后开始出现胸锁乳突肌挛缩,头偏向患侧,面部健侧饱满,患侧相对变小。
2.年龄增长后:随患儿生长发育,可出现颜面部不对称,患侧眼位置低于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严重者可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观察头颈部偏斜方向,触及胸锁乳突肌挛缩的条索状肿块。
2.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病变情况,如肌肉增厚、挛缩等,有助于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半岁以内婴儿。包括手法按摩,通过轻柔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挛缩;还可采用局部热敷、卧位固定等方法,纠正头颈部偏斜姿势,一般需长期坚持治疗。
2.手术治疗:适用于半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主要为胸锁乳突肌切断术,通过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改善头颈部偏斜症状。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期:家长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法按摩等非手术干预,操作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局部组织,定期带患儿复诊评估病情进展。
2.儿童及青少年期:若已错过非手术治疗最佳时机,需及时评估手术适应证,术后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颈部功能恢复,同时关注颜面部发育改善情况,定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