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儿宫内感染中最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经宫内、产时、产后途径感染,先天性感染有多系统受累及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围生期感染多无症状,主要靠血清学、病毒分离、核酸检测诊断,有症状者用抗病毒药等治疗,新生儿需密切监测护理,母乳阳性者要评估病毒载量并考虑喂养方式,还需关注生长发育做相关评估。
一、定义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感染,是人新生儿宫内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致先天性感染,也可于分娩时经产道或出生后经母乳等途径获得感染。
二、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母体孕期感染HCMV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至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受感染。
2.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亲宫颈、阴道内带病毒的分泌物而感染。
3.产后感染:出生后通过接触带病毒的体液,如母乳、唾液、尿液等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先天性感染:新生儿可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瘀点、瘀斑)、贫血(面色苍白等),部分患儿可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等。
2.围生期感染:多数新生儿无症状,少数可出现肝炎(肝区不适、肝功能异常)、肺炎(咳嗽、气促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HCMV特异性IgM抗体,若为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病毒分离:从患儿尿液、唾液等标本中分离出HCMV可确诊,但操作较复杂。
核酸检测:如PCR法检测HCMVDNA,可快速、灵敏地检测样本中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治疗原则
对于有症状的新生儿,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各系统功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黄疸明显时进行光疗,贫血严重时输血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感染后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护理时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若母亲为HCMV阳性,需评估母乳中病毒载量,必要时可考虑其他喂养方式。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生长发育,定期进行神经系统、听力等方面的评估,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