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有急性期和慢性期症状,急性期发热、腹泻(初稀便后黏液脓血便)、腹痛,慢性期反复发作腹痛、腹泻伴营养不良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饮食、休息)和抗菌治疗(选敏感抗生素);特殊人群中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防脱水等,营养不良患儿恢复慢需加强营养,有基础疾病患儿感染易诱发基础疾病需监测。
一、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1.急性期症状
发热:多为发热起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婴幼儿体温波动较大,可能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肠道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频繁,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从而引起黏液脓血便。
腹痛:患儿常诉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肠道痉挛所致。
2.慢性期症状:病程超过2个月,患儿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可伴有营养不良、贫血等表现,与肠道炎症反复发作,影响营养吸收有关。
二、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患儿需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因为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通过消化道传播。
饮食:急性期应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保证营养供应,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减少机体消耗。
2.抗菌治疗
常用药物: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选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小儿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患细菌性痢疾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等。由于婴幼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若脱水严重需静脉补液。
2.营养不良患儿:营养不良患儿患细菌性痢疾时,恢复较慢,除积极治疗痢疾外,需加强营养支持,如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和恢复能力。
3.有基础疾病患儿: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患细菌性痢疾时,感染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需在治疗痢疾的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基础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