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侵犯黏膜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涵盖多种类型且病原体多样,发病原因有性别因素致女易感染男因尿道问题易感染、病原体具黏附能力易引发炎症,尿路梗阻因解剖异常或生活方式致尿液潴留滋生细菌,机体免疫力低下因基础病史或年龄因素易受侵袭,医源性因素因侵入性操作破坏黏膜致病原体易侵入。
一、尿路感染的定义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涵盖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不同类型,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二、发病原因
(一)病原体入侵
1.性别因素影响: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易沿尿道上行侵入膀胱等部位引发感染,相比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男性若存在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也可能因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感染风险。
2.病原体特性:常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可通过尿道口侵入尿路,在适宜环境下繁殖引发感染,例如部分细菌具有黏附尿道上皮细胞的能力,便于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
(二)尿路梗阻
1.解剖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肿瘤、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可导致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易滋生细菌,细菌难以被有效冲刷排出,从而增加尿路感染发生几率,长期尿路梗阻还可能导致肾盂积水,进一步损害肾功能并加重感染状态。
2.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部分人群存在排尿功能异常,如神经源性膀胱等,也会因尿液排空不全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基础病史影响: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侵袭;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
2.年龄因素:婴幼儿尿道黏膜娇嫩且局部防御机制不完善,同时常存在尿布更换不及时等情况,易受细菌污染引发尿路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合并前列腺增生等尿路梗阻性疾病,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
(四)医源性因素
临床中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时,可能破坏尿路黏膜的完整性,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尿路引发感染,例如导尿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或导管维护不当,细菌可沿导管上行导致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