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分四群常见福氏和宋内志贺菌侵犯结肠直肠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壮年易感染急性期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等表现慢性期病程超两月有反复症状靠粪便常规细菌培养核酸检测诊断用抗生素治疗并补液慢性需联合措施特殊人群儿童需密切监测慎用影响骨骼发育药物孕妇权衡抗生素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防病情加重及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与病原体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其中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较为常见,该病原体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引发炎症与溃疡。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水源被污染、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如不洁瓜果、蔬菜)、接触被污染的手等。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起病多较急,常有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数日内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十余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感(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
2.慢性期:病程超过2个月,可出现反复腹痛、腹泻、黏液便,部分患者有乏力、消瘦等表现,病情易反复,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治疗不彻底等因素相关。
四、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2.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分离出志贺菌。
3.核酸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粪便中志贺菌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药物(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同时需注意补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慢性患者,可能需联合其他治疗措施,且需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需密切监测病情,警惕出现高热、脱水等严重情况,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喹诺酮类药物(18岁以下禁用)。
2.孕妇:孕妇感染细菌性痢疾时,需权衡抗生素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同时注意补液防止流产、早产等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感染后易出现病情加重,需加强病情监测,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