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起病急有高热、腹痛、频繁腹泻等表现,慢性是急性迁延超2个月反复不适,可通过粪便检查等诊断,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接种疫苗等预防控制。
病原体相关情况
痢疾的病原体是痢疾杆菌,分为志贺菌属A、B、C、D4群(分别对应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不同菌群的痢疾杆菌在致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比如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等。
临床表现特点
急性痢疾:起病较急,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甚至更高,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同时有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腹泻频繁,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开始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很少。
慢性痢疾:一般是急性痢疾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患者会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身体状况可能逐渐变差,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诊断相关要点
粪便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对于儿童,由于其肠道功能和反应与成人有差异,粪便标本的采集和检测需要更加规范和谨慎,以确保结果准确。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患者可能有贫血表现,儿童的血常规变化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儿童正常血常规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
预防与控制方面
管理传染源:对痢疾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对于儿童患者,隔离期间要注意其生活环境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保证患儿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护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安全,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不喝生水,对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可能会接触一些不卫生的物品,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监管,防止病从口入。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有痢疾疫苗可供使用,儿童可以根据年龄等情况接种相应的痢疾疫苗来预防感染,接种疫苗后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不良反应,如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轻度反应一般是正常的,但如果反应严重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