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症状包括肠道的腹泻(每日多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及全身的发热、乏力;治疗分一般治疗(休息、易消化饮食)和药物治疗(选合适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水补电解质等),且需隔离,特殊人群治疗要谨慎。
一、痢疾的症状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
肠道症状:
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引起脓血渗出。例如,急性痢疾患者初期多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这与痢疾杆菌感染后引起肠道痉挛有关。
全身症状:
发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重者可高达40℃以上,这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热相对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可能较大。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这与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毒素吸收等因素有关。
二、痢疾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机体恢复。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的休息尤为重要,可促进身体免疫力的提升,加速病情好转。
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肠道负担。儿童的饮食应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例如可以选择米粥、面条、果汁等。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根据病情及病原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等,但需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通过抑制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发热患者,可根据体温情况及患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温方式,如物理降温(适用于儿童体温未超过38.5℃时)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使用退热药物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等进行选择。对于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的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
痢疾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