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可引起人体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增殖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分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可致宫颈癌等癌症,如HPV16、18型与宫颈癌相关;低危型可致生殖器疣,如HPV6、11型。HPV通过性接触等传播,预防可接种疫苗等,感染后需据情况监测处理。
一、高危型HPV相关疾病
宫颈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18型等高危亚型,其基因组中的E6、E7基因可编码蛋白,与宿主细胞的抑癌基因(如p53、Rb基因)结合,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癌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99%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测到高危型HPVDNA。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有所不同,育龄女性相对更容易感染,但通过定期筛查等措施可早期发现病变。有性生活史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若存在高危性行为等生活方式因素,感染高危型HPV进而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会增加,有宫颈癌家族病史的人群则属于高危人群,需更密切监测。
其他癌症:除宫颈癌外,高危型HPV还与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口咽癌等多种癌症相关。例如,肛门癌中也常能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其发病机制与在宫颈部位的致癌机制类似,也是通过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物学行为。
二、低危型HPV相关疾病
生殖器疣:低危型HPV如HPV6、11型等常引起生殖器疣,表现为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的乳头状、菜花状、颗粒状赘生物。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性活跃的人群,不同性别均可发病,青春期和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感染低危型HPV后发生生殖器疣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更易复发。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多个性伴侣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感染低危型HPV引发生殖器疣的风险。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预防HPV感染的措施包括接种HPV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安全性行为等。对于已经感染HPV的人群,需要根据感染的亚型及相关病变情况进行监测和相应处理,比如发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伴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时,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等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低危型HPV引起的生殖器疣,可根据病情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等方法去除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