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站立时胃下缘抵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理性改变,病因包括解剖、体型及长期饮食不规律等,临床表现有消化(腹胀腹痛等)和全身(乏力头晕等)症状,靠X线钡餐诊断,治疗分非药物(饮食调整、加强锻炼、体位调整)和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注重饮食规律等,消瘦者要增体重,妊娠期女性需控体重产后康复。
一、定义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理性改变,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
二、病因
1.解剖因素: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韧带、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导致胃的位置支撑减弱。
2.体型因素:瘦长体型人群由于腹壁脂肪薄、肌张力低,更易发生胃下垂;多次妊娠使腹肌张力下降,也可增加胃下垂风险。
3.其他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卧床等,可影响胃的正常位置和蠕动功能,诱发胃下垂。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常见腹胀、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表现,症状轻重与体位变化相关,如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与长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有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通过该检查可明确胃的位置及形态,当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时可确诊胃下垂。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的负担。
加强锻炼:进行腹肌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增强腹肌力量以维持胃的正常位置,但需注意循序渐进。
体位调整:进食后避免立即站立或剧烈运动,可适当平卧休息,帮助胃恢复位置。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固定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后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更应注重饮食规律,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避免因胃肠蠕动减慢加重胃下垂症状,同时可适度进行温和的身体活动,如慢走等。
2.消瘦人群:消瘦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增加体重,改善腹壁脂肪薄、肌张力低的状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营养补充计划,逐步提升身体营养状况以利于胃位置的维持。
3.妊娠期女性:多次妊娠易引发胃下垂,妊娠期应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增加腹压,产后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如产后瑜伽等,促进腹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