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并取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必要时结合超声胃镜了解浸润深度,治疗多数较小良性息肉用内镜下治疗,较大、怀疑恶变等需外科手术,术后要病理随访,初期据创面进食并避免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老年人需密切观察并发症表现饮食循序渐进,儿童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选合适方式术后加强护理关注状态。
一、诊断评估
1.胃镜检查:为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内息肉的位置、数目、大小及形态,同时取组织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如炎性、腺瘤性等)。病理结果对判断息肉是否有恶变潜能至关重要,研究显示约10%-25%的胃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风险,通过病理可精准评估。
2.其他检查:必要时结合超声胃镜等,了解息肉浸润深度,协助判断是否需外科手术干预,超声胃镜能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对判断息肉是否侵犯肌层等有重要价值。
二、治疗方式选择
1.内镜下治疗:适用于多数较小且良性的胃息肉,常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利用高频电流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对于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能完整切除较大息肉并进行病理评估,研究表明内镜下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2.外科手术治疗:当息肉较大、怀疑恶变、内镜下切除困难或多发性息肉合并其他情况时需外科手术,如息肉恶变已侵犯肌层或周围组织,需行胃部分切除术等,外科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三、术后管理
1.病理随访:术后将切除息肉送病理检查,若为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等,需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术后3-6个月首次复查,若未发现异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因这类息肉有复发及恶变可能,监测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术后初期根据创面情况进食,创面较小者可逐渐从流质、半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硬及过烫食物,减少对胃黏膜刺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戒烟限酒,因吸烟饮酒会增加胃黏膜损伤及息肉复发风险。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术后需更密切观察有无腹痛、黑便等并发症表现,饮食调整需循序渐进;儿童胃息肉罕见,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内镜下治疗选择合适操作方式以减少创伤,术后加强护理,关注儿童饮食及精神状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