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由苍白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属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主途径)、母婴及少数间接传播,临床表现分一期硬下疳、二期多样损害伴全身症状、三期累及多系统及树胶肿,特殊人群中孕妇需筛查治疗、儿童要早期诊断治疗、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一、病因与病原体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pallidumsubspeciespallidum)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该病原体厌氧,对外界抵抗力弱,干燥、肥皂水和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灭。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逐渐减小,感染4年以上一般无传染性。
2.母婴传播: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时也可能被感染引起新生儿后天梅毒。
3.其他途径: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但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与分期
(一)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发生在不洁性接触后2~4周,多为单个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平坦,触之有软骨样硬度,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如阴茎、阴唇、宫颈等。
(二)二期梅毒
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皮肤黏膜损害多样,可出现梅毒疹(如斑疹、丘疹、脓疱疹等)、扁平湿疣(好发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皮肤摩擦和潮湿部位,为扁平的湿润丘疹,内含大量螺旋体),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三)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一般在感染梅毒后2~15年发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如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神经系统(如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树胶肿(为无痛性皮下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等,严重影响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患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因此孕妇需在孕期进行梅毒筛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规范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儿童
先天性梅毒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骼病变、肝脾肿大等,需早期诊断并接受正规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三)其他人群
有高危性行为史、多性伴等情况的人群属于梅毒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梅毒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避免不洁性行为是预防梅毒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