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具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等环境因素及免疫失衡,临床表现有肠道反复发作腹泻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伴里急后重及全身发热消瘦贫血等,诊断靠结肠镜见黏膜改变及病理活检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治疗分药物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及手术用于药物无效或有并发症时,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用药监测,老年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及基础病影响,女性孕期需评估病情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二、病因
1.遗传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该病患者时,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饮食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疾病,例如长期摄入某些刺激性食物可能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3.免疫失衡: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肠道症状: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四、诊断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2.病理活检:结肠镜下取病变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等)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副作用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应密切监测病情及生长发育情况。
2.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副作用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同时需考虑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综合评估,权衡利弊。
3.女性患者:孕期等特殊时期需评估病情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