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伴便血的原因有感染性因素,如志贺菌属等细菌、轮状病毒等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致炎症溃疡出血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肠套叠及感染性腹泻,老年人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炎等应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可引发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同时炎症破坏黏膜下血管引起便血,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例如志贺菌感染可致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病毒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腹泻,部分患者可伴有肠道黏膜轻微损伤出血而致便血。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黏膜,造成肠组织坏死、溃疡,表现为腹泻,粪便中可见暗红色果酱样血便,常伴有腹痛。
二、非感染性因素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与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病情活动时便血程度可加重,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多见,表现为腹泻、腹痛,粪便多为糊状,可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等表现。
2.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随着肿瘤生长,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易坏死脱落,侵犯肠道黏膜及血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同时肿瘤破溃出血引起便血,患者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3.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多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或低灌注等导致肠道缺血,肠黏膜缺血损伤出现腹泻、便血,常伴有突发的腹部绞痛,疼痛部位多与缺血肠段相关。
4.过敏性紫癜:为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若累及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肠道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便血,同时可伴有皮肤紫癜、关节痛等表现。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腹泻伴便血需警惕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除腹泻便血外,常可触及腹部腊肠样包块,伴有呕吐等症状;也可能是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常表现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部分可伴有少量便血,需注意补液防止脱水。
2.老年人: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炎等,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血管弹性差,发生肿瘤或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出现腹泻便血时应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