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为胆囊壁良性增生性疾病分三型,病因与胆囊动力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相关,病理上弥漫型有罗-阿窦且与胆囊腔相通,节段型致胆囊腔狭窄形似“葫芦状”,局限型在底部形成隆起,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或有右上腹隐痛等,检查靠超声、CT及MRI,诊断依影像和临床表现需鉴其他病,治疗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怀疑恶变者手术,特殊人群中孕妇需谨慎评估,儿童罕见多非手术干预,老年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方案。
一、定义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胆囊壁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及肌层过度增生,导致胆囊壁增厚,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种类型。
二、病因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胆囊动力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胆囊结石长期摩擦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促使胆囊黏膜及肌层异常增生。
三、病理表现
弥漫型:胆囊壁广泛增厚,黏膜上皮深入肌层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es),罗-阿窦与胆囊腔相通是其典型病理特征。
节段型:胆囊壁某一段呈节段性增厚,可导致胆囊腔狭窄,形似“葫芦状”。
局限型:病变局限于胆囊底部,形成局限性隆起,易与胆囊息肉或胆囊癌混淆。
四、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若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类似胆囊炎的表现。
五、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罗-阿窦形成等特征性表现。
CT及MRI:能更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程度及罗-阿窦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分型。
六、诊断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与胆囊癌、胆囊息肉等疾病鉴别,必要时可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七、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
有症状或怀疑恶变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常为胆囊切除术,根据病变类型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发现胆囊腺肌症需谨慎评估,若无症状可密切观察,分娩后再根据情况处理;若出现症状需权衡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决策。
儿童:儿童患胆囊腺肌症较为罕见,若确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和手术,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手术收益与风险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