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指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及葡萄球菌、真菌等,发病机制有上行、血行、淋巴道感染等途径,女性因尿道短宽等发生率高于男性且特殊时期风险高,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有基础病易反复且表现不典型,儿童婴儿期及幼儿期易感染且不及时治影响肾功能,下尿路感染有膀胱刺激征无全身症状,上尿路感染有膀胱刺激征及全身症状如发热等,预防需一般人群保持水分摄入、清洁等,特殊人群各有注意事项,出现症状需就医检查并规范治疗。
一、病原体与发病机制
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此外还有葡萄球菌、真菌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体通过上行感染(最常见途径,如女性尿道短,细菌易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肾盂)、血行感染(病原体从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运播散至尿路)、淋巴道感染(盆腔和腹腔的感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尿路)等途径侵入尿路引发感染。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近,细菌易侵入,所以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男性。尤其在性生活活跃期、经期、绝经后等特殊时期,感染风险更高。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常伴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尿路梗阻发生率高,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特别关注。
儿童:婴儿期男婴因包皮过长、女婴因尿道短等易发生感染,幼儿期女孩发病多于男孩,儿童尿路感染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影响肾功能发育等,需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处理。
三、临床表现
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即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突然产生强烈排尿欲望且很难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轻压痛,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
上尿路感染:除有下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征外,还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寒战、腰痛(多为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或酸痛)等,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多排尿,以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定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经期、性生活前后;尽量避免长时间憋尿。
特殊人群: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合适的卫生用品;老年人若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需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儿童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尿布等。一旦出现疑似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尿常规、尿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