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长期存在且加重会引发贫血、消化性溃疡、胃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营养不良等问题,不同人群因不同因素受这些问题影响,如儿童易因营养摄入不足贫血,老年人胃黏膜修复力下降易患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易出现胃萎缩肠化生,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人群风险更高等
一、贫血
慢性胃炎若长期存在且病情加重,可能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铁、维生素B等造血相关物质的吸收。当铁吸收障碍时,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若维生素B吸收受影响,会引发巨幼细胞贫血,除了上述贫血相关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更易受影响,女性由于生理周期等原因相对更易发生贫血相关表现;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贫血风险更高;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贫血的概率也会增加。
二、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严重时,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会增加胃十二指肠发生溃疡的风险。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遭到破坏,胃酸和胃蛋白酶等侵袭因素相对增强,容易导致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出现溃疡病灶。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精神紧张、吸烟的人,患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增大;有慢性胃炎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三、胃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
慢性胃炎持续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黏膜萎缩,胃腺体减少。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这是胃黏膜病变向胃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病理角度看,胃黏膜的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可能逐渐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有发展为胃癌的潜在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胃萎缩、肠化生等情况;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规范治疗、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喜好腌制食物等)的人群,发生胃萎缩、肠化生及癌变的风险明显升高;有慢性胃炎长期不愈病史的人群是重点关注对象。
四、营养不良
严重慢性胃炎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缺乏,进而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等。儿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会影响生长发育;女性可能因营养不良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等会加重营养不良的发生;有慢性胃炎且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营养不良的问题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