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食用污染食物水源等引起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无明显症状急性期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表现恢复期症状渐缓需饮食调理不同人群恢复有差异儿童发作易急骤易脱水需正确补液老年人易有并发症需监测基础病有基础胃肠病者炎症可加重原有病情需及时就医。
一、病因与潜伏期
肠胃炎多由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因食用被污染食物、水源或接触感染者传播。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具体时长因病原体种类及个体差异而异,此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原体已在体内开始定植或繁殖。
二、急性期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为常见症状,粪便多呈稀水状、糊状或黏液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者粪便可能带血,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渗出所致。
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系肠道炎症引起蠕动亢进或痉挛所致。
恶心与呕吐:病毒或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胃肠道,可引发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
2.全身表现: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若腹泻、呕吐严重,可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减退等,严重脱水可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等;还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致乏力、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可出现头晕、嗜睡等。
三、恢复期过程
经过适当治疗与机体自身修复,急性期症状逐渐缓解。肠道黏膜开始修复,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减轻,排便逐渐恢复正常。但此阶段肠道功能仍较脆弱,需注意饮食调理,一般建议从清淡易消化食物开始逐步过渡,避免再次摄入刺激性、不洁食物。不同人群恢复时间有差异,儿童因新陈代谢快、恢复能力较强,可能较短时间内恢复;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恢复相对较慢,需更谨慎调养。
四、不同人群特点影响
儿童:儿童肠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原体后肠胃炎发作可能更急骤,易出现严重脱水,需密切关注补液情况,优先采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且需避免自行滥用止泻、止吐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肠胃炎时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并发症,恢复过程中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有基础胃肠道疾病者: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患肠胃炎时炎症可能加重原有病情,需及时就医评估,在治疗肠胃炎同时关注原有疾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