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尿液中存在肉眼不可见红细胞需通过检查发现的指标,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感染、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影响凝血的疾病)及剧烈运动后,检查主要通过尿常规等,临床意义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处理针对不同病因,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先天畸形等、孕妇排查孕期及感染结石等、老年人重点排查肿瘤。
一、尿潜血的定义与检测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需通过尿常规等检查手段发现,是尿液检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常见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炎症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泌尿系统,引起黏膜充血、出血,可出现尿潜血;
泌尿系统结石,结石摩擦尿路黏膜,造成局部损伤出血,引发尿潜血;
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可导致尿潜血阳性。
2.全身性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因凝血异常易出现尿潜血。
3.其他因素:
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尿潜血,这是由于运动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尿路黏膜轻微损伤引起。
三、检查与临床意义
1.检查方法:
主要通过尿常规检测初步发现尿潜血,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以鉴别红细胞来源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同时结合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2.临床意义:
肾小球源性血尿:尿红细胞形态多呈畸形,提示血尿源于肾小球病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或接近正常,多由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非肾小球疾病引起。
四、处理原则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泌尿系统感染需进行抗感染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采取排石或手术等治疗;全身性疾病则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尿潜血,一般休息后可缓解,需注意观察后续尿液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需警惕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遗传性肾炎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孕妇:孕期出现尿潜血要考虑妊娠期泌尿系统生理变化,同时需排查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情况,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及时就医评估。
3.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需重点排查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因老年人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要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