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下垂是肾脏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因肾蒂过长、肾周围脂肪减少、腹肌松弛等致移动超范围,病因有老人、消瘦者、女性生育后肾周围脂肪少,肾蒂过长使肾脏活动空间大,腹肌松弛固定能力降,临床表现有腰部酸痛、血尿、尿路感染,诊断用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治疗分非手术(轻度无症状随访、有症状用肾托)和手术(严重无效时),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关注发育、女性孕期产后要注意、老年人要注意体重和检查。
一、肾下垂的定义
肾下垂是指肾脏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正常肾脏肾门约平第1腰椎,当肾蒂过长、肾周围脂肪减少、腹肌松弛等因素致使肾脏移动幅度超过正常范围,即称为肾下垂。
二、病因分析
1.肾周围脂肪减少:老年人、消瘦者肾周围脂肪相对较少,对肾脏的支撑固定作用减弱,易发生肾下垂;女性生育后腹部脂肪减少,也可能增加肾下垂风险。
2.肾蒂过长:肾蒂过长使肾脏有更大活动空间,易因体位变化等因素导致位置下移。
3.腹肌松弛:长期缺乏锻炼、年老体弱等情况可致腹肌松弛,对肾脏的固定能力下降,增加肾下垂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1.腰部酸痛:是常见症状,多为钝痛或坠胀样痛,行走、久立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
2.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能与肾脏移动时肾蒂受到牵拉,导致肾内血管受影响有关。
3.尿路感染表现:肾脏位置改变可能影响尿液引流,增加尿路感染风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肾脏位置,测量肾脏移动度,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
2.静脉肾盂造影:能清晰显示肾脏位置,明确肾脏下移程度,有助于确诊肾下垂。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肾下垂且无症状者,可随访观察,同时可通过增加营养、加强腹肌锻炼(如仰卧起坐等)来增强腹肌力量,以帮助固定肾脏。
有症状但较轻者,可采用肾托等辅助器具,起到一定的支撑固定肾脏作用。
2.手术治疗
严重肾下垂影响生活且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肾固定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肾下垂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肾脏位置变化,由于儿童身体尚在发育中,非必要不轻易采取有创治疗。
2.女性:孕期及产后女性要注意身体状况,孕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影响肾脏位置,产后需注意恢复腹肌力量,预防肾下垂加重。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要注意维持合适体重,避免因体重过轻导致肾周围脂肪进一步减少而加重肾下垂,同时定期进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