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氏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需氧,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通过性接触等传播,致病机制是借助菌毛黏附侵入细胞致炎症;诊断有涂片镜检、培养鉴定、核酸检测;孕妇感染可致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易患淋菌性结膜炎,儿童淋病多因接触污染物品感染,需相应处理。
淋病奈瑟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是引起淋病的病原体。
形态特征
淋病奈瑟氏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在患者分泌物标本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36℃,最适pH为7.2~7.6,在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经35℃、48小时培养后,形成圆形、凸起、湿润、光滑、透明或灰白色的菌落。
抵抗力:淋病奈瑟氏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即死亡,在50℃仅能存活5分钟,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苯酚溶液中1~2分钟即可将其杀死。
致病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可通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感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孕妇患有淋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导致胎儿感染。
致病机制:淋病奈瑟氏菌借助菌毛黏附于男性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然后侵入细胞内繁殖,引起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坏死和脱落,引发炎症反应,出现脓性分泌物等症状。男性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道脓性分泌物等;女性感染后可引起宫颈炎、尿道炎等,严重时可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等。
诊断与检测
涂片镜检:取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具有诊断价值,但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较多,此法阳性率低。
培养鉴定:将标本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进行鉴定,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淋病奈瑟氏菌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用于无症状感染者及淋病的早期诊断。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孕妇感染淋病奈瑟氏菌可能会导致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因此孕妇需进行淋病筛查,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
新生儿:新生儿经患淋病母亲产道感染后,易发生淋菌性结膜炎,需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并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
儿童:儿童淋病多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感染,如幼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