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持续超三月受炎刺激具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病因含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自身免疫,临床表现为反复上腹不适伴腹胀等症状及营养不良等,诊断靠胃镜及活检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病因和对症,特殊人群儿童需注饮食卫生用药遵医嘱老人慎用药定期复查女性生理期孕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阐释
长期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持续受到炎症刺激的慢性病变,病程通常超过3个月,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或增生等改变。
二、病因分析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最常见病因,该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约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盐、辛辣饮食、吸烟、酗酒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慢性胃炎发生风险;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功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
4.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与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或内因子有关,可引起胃体黏膜萎缩,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三、临床表现特点
患者常表现为反复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可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病情可能因饮食、情绪等因素波动,长期患病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能伴有恶性贫血相关症状。
四、诊断要点
1.胃镜及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并通过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有无腺体萎缩等病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活检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若为Hp感染引起,需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不良生活方式。
2.对症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存在消化不良者可加用促胃肠动力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特别关注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家长应监督其养成良好进食习惯,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女性:生理期或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功能,生理期需注意腹部保暖,孕期应避免自行用药,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调整生活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