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具肠道炎症溃疡病理改变,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小儿可能症状不典型,慢性期急性病程超两月反复发作,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治疗分一般、病原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预防涵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以肠道炎症、溃疡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二、病原学
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根据生化反应和菌体(O)抗原不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4群。其中,福氏志贺菌易引起慢性感染,宋内志贺菌常导致轻型病例,痢疾志贺菌所致病情多较严重。
三、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被志贺菌污染的水源、食物、手或生活用品等,可通过口摄入而引发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者更易发病。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为稀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小儿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如高热、惊厥等全身症状较突出,需警惕病情迅速进展。
(二)慢性期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便等,部分患者可长期排菌,成为传染源。
五、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有不洁饮食史、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二)临床表现
符合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
(三)病原学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即可确诊。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水分及电解质平衡。
(二)病原治疗
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避免不恰当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孕妇用药需权衡感染控制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需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及时隔离治疗,直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对带菌者进行管理和必要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确保食物生熟分开、饮水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在接触食物前;加强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有针对志贺菌的疫苗,但应用范围和效果有一定局限,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高危暴露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