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致无器质性疾病证据的临床综合征有上腹部不适等表现病因涉胃肠动力等多方面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并符罗马Ⅳ标准治疗分非药物及药物干预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孕妇首选非药物且用药遵医嘱。
一、定义
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可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发消化不良症状。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胃对扩张的感觉阈值降低,即使胃内少量食物也会产生明显不适感。
3.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出现胃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改善。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可影响胃肠功能,诱发或加重胃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临床表现
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进食少量食物即有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且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四、诊断
1.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胃镜、腹部超声、CT等检查排除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器质性病变。
2.符合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Ⅳ标准,患者存在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咖啡、酒精等;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压力,可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2.建立良好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睡前进食。
(二)药物治疗
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可改善腹胀、早饱等症状;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适用于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因素者可适当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但需谨慎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功能性消化不良需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进食习惯,避免盲目使用成人促胃肠动力药等,因其药物代谢及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带来风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对胃肠刺激小的治疗方式,同时关注其精神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3.孕妇:孕妇出现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非药物干预为首选,如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