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且病理性质不一,大体形态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病因有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便血等,儿童与老年人表现有差异,分类中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能,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炎症持续可复发,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儿童且很少恶变。
一、定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形态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二、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基因突变相关,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基因突变可使肠道黏膜容易形成息肉。
(二)炎症刺激
直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逐渐形成息肉状。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影响肠道黏膜状态;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对肠黏膜刺激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量一般较少;若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里急后重等;少数较大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直肠息肉可能以便血为主要表现,多为无痛性便血,颜色鲜红,常附着在粪便表面,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留意孩子排便后粪便是否带血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直肠息肉可能因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且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细胞代谢等功能变化,息肉恶变风险相对增加。
四、分类
(一)腺瘤性息肉
是常见的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管状腺瘤最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这类息肉有一定恶变潜能,需密切关注。
(二)炎性息肉
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炎症恢复过程中形成的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炎症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息肉复发。
(三)错构瘤性息肉
如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见,一般为单发,很少恶变,但儿童患者需注意观察息肉变化及有无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