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萎缩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伴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可由先天性因素、慢性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肾盂积水等致,临床表现有尿量改变、血压异常、贫血等,检查靠超声、CT等影像学及肾功能检查,治疗针对原发病,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等,孕妇要警惕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需控基础病等。
一、定义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可由多种原因导致肾脏实质结构破坏、组织纤维化等引起肾脏体积变小。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出现肾萎缩,这与胚胎期肾脏发育异常有关。
2.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炎症反应会逐渐破坏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导致肾脏组织纤维化,进而引起肾萎缩;肾结核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会破坏肾组织引发肾萎缩。
3.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可导致肾脏实质萎缩。
4.肾盂积水:尿路梗阻引起肾盂积水,长时间压迫肾实质,可造成肾组织萎缩。
三、临床表现
1.尿量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量减少,这与肾功能减退导致的尿液生成减少有关;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因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夜尿增多。
2.血压异常:肾萎缩常伴随肾性高血压,这是因为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
3.贫血:肾功能减退会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进而引起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四、检查诊断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直观显示肾脏体积大小,若肾脏长径<9cm可考虑肾萎缩;CT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肾脏结构,明确是否存在肾实质破坏、肾盂积水等情况。
2.肾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肾萎缩患者常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根据病情给予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治疗;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恢复肾脏血供;肾盂积水患者需解除梗阻,如通过手术治疗解除尿路梗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导致的肾萎缩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肾功能及肾脏超声,若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需及时评估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2.孕妇:孕妇出现肾萎缩时,需警惕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及胎儿状况,孕期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肾萎缩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关注营养状况,维持机体基本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