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引起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及其他较少见细菌)、非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药物因素)、机体免疫力低下(年龄因素、基础疾病影响)、不良生活方式(饮水过少、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相关因素)。
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90%。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引起感染。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情况下,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风险增加。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由于机体免疫力较低,也更易遭受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侵袭引发膀胱炎。
其他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也可引起膀胱炎,但相对较少见。这些细菌引起感染的途径与大肠埃希菌类似,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膀胱。
非细菌感染
化学性刺激:长期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操作可能会损伤膀胱黏膜,导致化学性刺激,从而引发非细菌性膀胱炎。例如,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定植的场所,破坏了膀胱的正常防御机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对膀胱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从而引起膀胱炎。对于正在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膀胱黏膜的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机体免疫力低下
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膀胱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也较易患膀胱炎。例如,老年男性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了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膀胱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糖量升高,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从而促进膀胱炎的发生。
不良生活方式
饮水过少: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和膀胱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膀胱内定植繁殖,引发膀胱炎。例如,一些工作繁忙的人群,常常忽视饮水,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增加了膀胱炎的发病几率。
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女性,如果不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细菌容易从尿道口侵入膀胱引起感染。例如,女性在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以防止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如果擦拭方向错误,就容易将细菌带到尿道口附近,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性生活相关因素:性生活时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压入膀胱,从而增加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女性在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可以帮助将尿道内的细菌冲洗出去,减少感染的机会;而男性如果患有前列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在性生活中导致细菌传播至膀胱引发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