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短杆状等形态特征,分4群40多血清型,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致病物质有侵袭力、内毒素等,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人群感染后表现及应对不同,儿童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成人需及时诊治,特殊病史人群易病情加重。
形态特征
痢疾杆菌呈短杆状,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分类
根据生化反应和菌体抗原(O抗原)的不同,可将痢疾杆菌分为4群(志贺菌属A群、福氏菌属B群、鲍氏菌属C群、宋内菌属D群)和40多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其中A群志贺菌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毒力最强;B群福氏菌属易转为慢性;D群宋内菌属抵抗力最强,引起的症状较轻,但易引起流行。
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理化因素敏感,一般消毒剂如0.1%石炭酸、5%来苏儿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在水果、蔬菜及污染的物品上可存活1-2周;在适宜温度的粪便中能存活10日左右,但对光、热、干燥敏感,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60℃10分钟或煮沸立即死亡。
培养特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主要致病物质为侵袭力、内毒素,部分菌株还产生外毒素。侵袭力是指痢疾杆菌可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内毒素可引起发热、毒血症甚至休克等;志贺毒素具有细胞毒性、肠毒性和神经毒性,可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水样腹泻等。
致病机制:痢疾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到达结肠,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的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溃疡,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的痢疾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包括急性患者、慢性患者和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进入人体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有关;不同菌群或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感染。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儿童:儿童感染痢疾杆菌后,由于其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应注意保持儿童的水分摄入,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性状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成人: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也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若出现严重腹泻、发热等症状也应及时诊治。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基础肠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的人群,感染痢疾杆菌后更易出现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等情况,需更加密切监测病情,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