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相关因素包含解剖上膈肌位置低或活动力减弱、胃周围韧带松弛,体型上瘦长体型及体弱久病卧床者易致,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可引发,疾病与手术中某些慢性疾病及胃部手术后易出现,年龄上老年人发生率高,性别上女性妊娠后期增加风险。
一、解剖因素
1.膈肌位置低或活动力减弱:膈肌对胃有支撑作用,若膈肌位置过低或活动力减弱,对胃的支撑力量便会减弱。例如瘦长体型人群,其膈肌悬吊力往往不足,易因该因素引发胃下垂,此与个体身体结构特点相关。
2.胃周围韧带松弛:胃周围的韧带(如胃膈韧带、胃肝韧带等)有固定胃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韧带会逐渐退变、松弛,尤其是老年人,韧带松弛概率增加,会使胃的固定作用减弱,增加胃下垂发生风险。
二、体型因素
1.瘦长体型:瘦长体型者胸廓狭长,腹腔内空间相对较大,胃在腹腔内固定不稳固,容易发生下垂,是胃下垂高发体型之一。
2.体弱或久病卧床者:长期体弱、久病卧床人群腹部肌肉力量减弱,对胃支撑作用降低,且胃肠蠕动功能易受影响,进而增加胃下垂发生几率。例如长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且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腹部肌肉无力,胃位置易下移。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后又过度节食,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会影响胃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胃张力下降、胃壁肌肉松弛,增加胃下垂发生可能。比如工作繁忙时随意应付饮食,长时间如此易打乱胃正常生理节奏,引发胃下垂相关问题。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者腹部肌肉力量不足,对胃支撑和固定作用减弱,且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不利于胃正常位置维持,易导致胃下垂。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缺乏必要身体活动,是胃下垂易感人群之一。
四、疾病与手术因素
1.某些慢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像恶性肿瘤、结核病等)会使身体消瘦、营养状况不佳,导致胃周围支持组织(如肌肉、韧带等)萎缩,引发胃下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长期慢性咳嗽疾病,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增高,对胃产生向下牵拉作用,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胃下垂。
2.胃部手术影响: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的解剖结构改变,正常位置和张力受影响,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护理不当等,容易出现胃下垂情况。比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固定结构可能被破坏,胃位置易下移。
五、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衰退,胃周围韧带、肌肉等支持结构弹性降低、松弛,且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使得老年人胃下垂发生率相对较高。
2.性别:女性妊娠后期腹腔内压力增大,可能对胃产生压迫作用,增加胃下垂发生风险;非妊娠阶段,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胃下垂发生都有一定影响,但整体差异相对不特别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