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有消化道的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及全身的发热、乏力头痛等表现,处理上一般需适当休息保暖,饮食急性期短暂禁食后逐步进食清淡易消化流食,医疗上腹泻呕吐严重致脱水要补水补电解质,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脱水与营养,老年人需监电解质慎用药,孕妇用药遵医嘱且饮食兼顾自身与胎儿。
一、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多呈黄色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从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呕吐;部分患者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因炎症刺激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7.8℃~39℃之间,还可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若病情较重,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二、处理方法
1.一般处理: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体力消耗;注意腹部保暖,可通过使用热水袋等方式维持腹部温度,防止因受凉导致胃肠蠕动加快而加重不适。
2.饮食调整:急性期需短暂禁食,一般禁食6~12小时,之后可逐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稀藕粉、淡盐水等,避免进食油腻(如油炸食品)、辛辣(如辣椒)、刺激性(如咖啡、浓茶)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食),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3.医疗干预:
脱水纠正:若腹泻、呕吐严重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感染控制:若明确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对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肠胃炎,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对症处理: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若体温>38.5℃且符合用药指征,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需尤其注意用药安全,优先选择非药物降温方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肠胃炎时,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脱水进展较快,需密切关注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出现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补液;饮食调整上需更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因腹泻、呕吐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肠胃炎时,因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电解质失衡的耐受能力差,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处理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补液方案;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肠负担或影响电解质平衡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急性肠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饮食调整要兼顾自身营养需求和胎儿健康,确保营养摄入同时不加重胃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