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肠道黏膜病程超二月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因素致长期炎症反应病因含感染、免疫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对症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重视补液选药谨慎老年人兼顾基础病妊娠期女性用药遵医嘱保证营养。
一、定义
慢性肠炎是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通常持续超过2个月,病变可累及结肠、小肠等部位,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肠道黏膜的长期炎症反应。
二、病因
1.感染因素:部分患者曾有急性肠道感染病史,如细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寄生虫感染未彻底清除,持续刺激肠道黏膜致炎症迁延。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遗传易感性参与发病,特定基因位点异常可增加患病风险。3.其他因素:长期饮食不当(如长期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均参与慢性肠炎发生。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反复发作腹痛(隐痛、胀痛等)、腹泻(稀便、黏液便,严重时脓血便),部分伴腹胀、恶心、呕吐。2.全身表现:病情迁延者可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长期慢性腹泻可致水电解质紊乱。不同病因表现有差异,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可伴腹痛、腹部包块。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发病过程、起病时间、症状特点、既往感染史、饮食及精神状况。2.体格检查:腹部重点查体,可存压痛但无特异性。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见贫血、白细胞异常;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明确感染及病原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反映炎症活动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或小肠镜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充血、水肿、溃疡等),并取组织病理活检明病变性质。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造影辅助了解肠道形态;CT或MRI查肠道管壁增厚及周围组织情况。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感染性慢性肠炎依病原体选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肠炎用免疫调节剂等。2.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严重者补水分及电解质防水电解质紊乱;腹痛明显者慎用缓解痉挛药物。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避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慢性肠炎时需重视补液防脱水,肠道功能发育未完善,选药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非必要不随意用抗生素,避影响肠道正常菌群。2.老年人:常伴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兼顾基础病,饮食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密切观察病情,因老年人病情耐受差,变化隐匿。3.妊娠期女性:用药需遵医嘱选对胎儿影响小方案,监测胎儿情况,保证营养摄入维持自身及胎儿健康。



